bat·365(中文)在线平台网站-登录入口

中国首部多学科肥胖症诊疗指南发布:全面应对肥胖症挑战

发布时间:2024-10-28 17:55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在青少年和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也分别达到了11.1%和7.9%。肥胖症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与多种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紧跟肥胖症诊疗的最新进展,更新了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从单一的BMI指数扩展到了更细致的分级,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新的分级包括:

  • 超重:BMI 24-28 kg/m²
  • 轻度肥胖:BMI 28.0-32.5 kg/m²
  • 中度肥胖:BMI 32.5-37.5 kg/m²
  • 重度肥胖:BMI 37.5-50 kg/m²
  • 极重度肥胖:BMI > 50 kg/m²

这种分级不论患者是否有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指南中均能找到符合循证医学的相应治疗方案。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突出了肥胖症治疗的多元化方法,涵盖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临床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对肥胖症进行细致诊断,包括确定病因、分级、分型、分期以及伴随的相关疾病,然后与患者共同决策,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指南》强调了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并重申了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和剂量要求。对于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超重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未能实现减重目标,可以在这些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减重药物。目前,我国已有奥利司他、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及替尔泊肽五种减重药物获得批准。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最新规定,BMI指数达到24或以上的患者就有资格接受药物治疗。《指南》明确指出,肥胖症的药物治疗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并规范使用。在开始药物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禁忌证,同时在减重过程中定期进行随访,监测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肥胖症的药物治疗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在药物疗效评估方面。在肥胖动物模型的药效评价中,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能够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肪肝等肥胖相关疾病,通过培养特定的疾病模型动物,利用核磁共振的体质分析功能来评估药物效果。该技术能够在小动物清醒状态下迅速测定其体脂和瘦肉含量,并支持对同一实验鼠进行短期及长期的体脂变化监测。这些能力为肥胖症的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和依据。
 

电话客服

电话:400-060-3233

售后:400-060-3233

微信客服
公众号
TOP

返回顶部

XML 地图